站内搜索

第一百零九期“工学智汇”教育学研究生学术汇报

第一百零九期“工学智汇”教育学研究生学术汇报

(院研究生会楼芸汐 文/图)1212月上午,pg电子官网第一百零九期“工学智汇” 教育学研究生学术汇报活动在16113教室顺利举行。pg电子官方网站张棉好老师、陈选能老师莅临指导,主讲人分别为2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戴心雨、毛璎珞和许路涵。2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和2023级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刘玉峰主持。

戴雨心因故未能到场,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向我们汇报了自己的课题。汇报人聚焦于高职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她指出,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戴雨心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构建了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多个维度,如专业发展、数字资源创建与使用、教学与评估等,并强调这些能力不仅限于技术使用,更关注教师如何利用技术为学生赋能,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专业技能。此外,戴雨心还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为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毛璎珞围绕数智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数智素养进行了汇报。她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而数智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其重要表现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教师的数智素养对于学生技能培育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详细分析了数智时代与数智技术人才的关系,以及高职院校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互动逻辑、现实条件和实践路径。特别是在实践路径上,她提出了分层分类制定培训方案、树立数智化发展新理念、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实践平台以及创新数字化导向的评价机制等具体举措,为高职教师数智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许路涵从技术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本质、演变逻辑和适应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她指出,技术总是表现出一种非中立的、放大-缩小的结构,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则涉及到技术知识、技术实践、技术人工物以及工具使用者—人等多个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演变。许路涵通过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数智化社会人技关系的变迁,揭示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演变的内在逻辑。同时,她也提出了适应数智化社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变革的路径,包括更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张棉好老师和陈选能老师对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们的优缺点进行逐一点评:第一,戴雨心同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好,建议点明研究主体为高职教师这一身份,针对这一身份展开讲解。第二,毛璎珞同学的组织架构很完善,但是建议增加一些现状调查增强对自己研究的说服力。第三,许路涵同学,建议结合新时代对高职教师的要求,关注如何改革、如何改进这一痛难点;并完善背景介绍,强调和背景之前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