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浏览次数:70第十六期“工学智汇”智能交通研究生学术汇报活动
(院研究生会王美潇 文/图)11月19日下午,pg电子官网第十六期“工学智汇”智能交通研究生学术汇报活动在16幢207教室成功举行。pg电子官方网站胡永举老师莅临指导,主讲人分别为22级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研究生黄伊雯、欧阳孝琛、李世贤、方聪和刘可。23、24级智能交通技术和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黄伊雯同学汇报的主题是《城市信号交叉口电动自行车-机动车冲突风险评价模型》。当前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且现有研究较少,因此,提出基于轨迹数据的冲突类型识别方法和风险评价指标。通过采集六个城市信号交叉口的实时交通流数据,结合驾驶员反应时间和车辆物理特性,计算最大剩余反应时间(MRT)及其衍生指标,以此作为冲突风险判别的依据。此外运用层次聚类方法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并借助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指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其所指标在判别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冲突风险上具有较高准确度和参考价值。
欧阳孝琛同学以《信号交叉口待行区不停车通行管控策略研究》为题,围绕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中交叉口待行区的问题,提出基于临界车速的待行区信号交叉口不停车通行管控策略,旨在通过综合多因素确定合理距离与提前启动时间等设计策略,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信号优化和模型求解与适用性分析,解决待行区车辆大概率需二次停车的问题。通过以十字交叉口为基础的研究和实例应用分析,表明该策略在多样化交通环境尤其是中低流量条件下具有明显优势,能有效降低延误、提高流量、减少停车次数。
李世贤同学围绕《群钉式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静力行为研究》展开汇报。针对传统桥梁施工存在的问题,以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为研究对象,考虑了界面滑移、腹板剪切变形、剪力滞效应等因素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求解理论模型,并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模型精度。对比了不同数值分析模型的挠度计算结果,强调了腹板剪切变形和剪力滞效应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探讨了集群式布置和均布式布置对箱梁变形行为的影响,为桥梁设计与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方聪同学汇报的主题为《四路环形交叉口与十字信号交叉口通行性能比较分析》。基于SUMO多模型深入仿真分析了四路环形交叉口与十字信号交叉口的通行性能,通过对比两者的安全性、成本、占地面积以及实际通行能力,并基于金华市二环东路康济北街交叉口的实地调查与仿真分析,得出在相同占地面积下,当交通流量高于4500辆/小时时,信号控制交叉口更为合适;而流量低于4000辆/小时时,环形交叉口能显著减少延误和停车次数,提升通行效率。
刘可同学的汇报聚焦于《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多尺度力学行为感知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诊断》这一主题,针对我国道路里程长且大规模养护需求迫切的现状,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环保目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制备与性能测试等手段,成功开发出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并优化了其配合比与养生方式。研究表明,该材料具备优异的粘弹性、抗病害能力和高温抗车辙性能,且在实际路面上实施的相关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路用性能,为道路的预防性养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胡永举老师对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们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建议:第一,黄伊雯同学结合传统判别法,引入车辆物理尺寸及制动因素判定风险等级,数据收集采用航拍视频提取法,展现了创新性,但同时应注意研究成果实际应用问题。第二,欧阳孝琛同学的汇报中,文字内容较为繁重,建议用图画等更直观方式呈现内容让大家更清晰了解研究情况。第三,李世贤同学,有限元分析结果不一定百分百准确,应结合实际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使结论更具准确性。第四,方聪同学,需明确环形交叉口占地面积指标,并扩展至其他类型交叉口分析,以增强研究全面性。第五,刘可同学的研究材料被用于道路预防性养护,并已在实际路面上进行了相关实验,体现了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